36名闖關東后人昌邑認祖
發布:2013-5-2 14:11:01 來源:www.qwocqmps.buzz 瀏覽次 編輯:佚名
◎第一次回到昌邑廒里村,吉林李太希等人終于找到根 ◎一行36人村廟前祭拜,年輕人稱此行找到了歸屬感
150年前,昌邑市下營鎮廒里村李姓的一支帶著妻兒闖關東離開了昌邑老家,后在吉林省德惠縣定居,并在那繁衍生息,如今已經到了第五代人。雖然先人們都已離去,跟老家也早已失去了聯系,但他們祖籍在昌邑的信息卻一輩輩傳了下來。日前,通過族譜查詢,遠在吉林的李姓一家人得知先人是從昌邑市下營鎮廒里村搬走的,于是,5月1日,歸鄉心切的他們回到廒里村認祖。
闖關東后人來村認根
5月1日早8時,記者來到昌邑市下營鎮廒里村時,村里已經拉起了“歡迎吉林省親團回家”的條幅,不少村民等在路邊,翹首等待著遠道而來的親人們。為了顯示村民們的熱情,村里還準備了花籃和禮炮。
8時30分,幾輛轎車沿著進村的南北路駛來,村里點起了爆竹和禮炮,鑼鼓也響了起來?吹竭@一情景,尋根而來的李氏家族人相繼從車上走了下來,廒里村的村民趕緊上前招呼,從未謀面的他們緊緊地握住了雙手,詢問著彼此的輩分拉起了家常,有人趕緊用手中的攝像機、手機記錄下這相逢的一刻。
李香山來自吉林省德惠市朝陽鄉李家粉坊村,面對廒里村村民的“高規格”迎接,已經53歲的他眼圈紅了。他告訴記者,他生在東北長在東北,但一直知道自己的祖籍是在山東,150年前祖輩為生活所迫離開家鄉到吉林謀生,今天他們又回到了老家非常激動,這既了了祖輩想回家看看的愿望,也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根。
祖輩一直操山東口音
前來尋根的闖關東后人中,滿頭銀發的李太希已經81歲高齡,是年齡最大的一位。聽說兒孫找到了山東老家的祖籍地,李太希堅持要和他們一起來。“這是找到根了,高興!”李太希走進村委大門后,就緊緊握住村里老人的手不肯放開,回家的喜悅寫在了臉上。
如今,在吉林省德惠縣朝陽鄉李家粉坊村還有李太希爺爺的墳,這也是他們可考的先輩們最早離家的見證。李太希說,他聽爺爺說,當年因為老家鬧海潮,生活難以維系,爺爺一家人前往吉林闖關東,并在德惠縣朝陽鄉落戶下來。在朝陽鄉定居之后,靠制作粉條的手藝生活條件逐漸改善,族人們在此繁衍生息,形成了后來的李家粉坊村。
“爺爺在東北生活多年,不到50歲時去世了,但我印象當中他一直是一口山東口音。”李太希說,F在,李太希膝下有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,和他一起來認祖的還有三個兒子、三個兒媳及三個孫子。
“我是‘太’字輩,你是‘永’字輩,你得叫我叫叔。”在村委辦公室里,81歲的李太希和廒里村89歲的李香年拉著手聊得熱火朝天。
認祖隊伍中老少皆有
廒里村建村近500年,繁衍至今村里有274戶、864口人,村里村民90%以上姓李。村民李香金告訴記者,村里現存最早的族譜是100多年以前的,在它的基礎上,他又經過完善補充,歷經三年時間完成了現在的新族譜。吉林的李氏家族來尋根,李香金向李太希贈送了一本族譜。拿到贈送的族譜,李太希一直抱在懷里,他告訴記者,可算是找到根了,以后給后輩起名字也有根據了。
在村里的村廟前,一行人恭恭敬敬地進行了祭拜,之后又來到村里墓地鞠躬。
李香山說,孩子在山東上學,通過同學打聽昌邑李姓比較多的地方,后來打聽到了廒里村。在獲知祖籍是在現在的昌邑市下營鎮廒里村后,他們非常激動,就立即聯系了村支部書記李香華。半個月前,廒里村經常在外做生意的李建彬到秦皇島進行了確認,并邀請他們回老家看看。
“來自德惠、榆林、秦皇島等地的從吉林李氏家族繁衍的后代都爭相要到老家來看看。”4月29日,他們一行開車從德惠縣出發,抵達秦皇島后休息一晚上,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昌邑。5月1日早上,他們一行36人終于回到了夢中的老家。
李香波告訴記者,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妻女和兒子李瑞瑤,之所以帶著兒子和女兒一起來,就是要一起看一看自己的先輩們生活過的地方,讓年輕一代了解家族的歷史。
24歲的李瑞瑤看過電視劇《闖關東》,卻并不知道自己的先輩們也是當年闖關東的經歷者。這次跟著父母一起來昌邑,既結識了一些親友,也讓自己找到了歸屬感。
文/圖 記者 李東杰 周曉晴

闖關東后人來村認根
5月1日早8時,記者來到昌邑市下營鎮廒里村時,村里已經拉起了“歡迎吉林省親團回家”的條幅,不少村民等在路邊,翹首等待著遠道而來的親人們。為了顯示村民們的熱情,村里還準備了花籃和禮炮。
8時30分,幾輛轎車沿著進村的南北路駛來,村里點起了爆竹和禮炮,鑼鼓也響了起來?吹竭@一情景,尋根而來的李氏家族人相繼從車上走了下來,廒里村的村民趕緊上前招呼,從未謀面的他們緊緊地握住了雙手,詢問著彼此的輩分拉起了家常,有人趕緊用手中的攝像機、手機記錄下這相逢的一刻。
李香山來自吉林省德惠市朝陽鄉李家粉坊村,面對廒里村村民的“高規格”迎接,已經53歲的他眼圈紅了。他告訴記者,他生在東北長在東北,但一直知道自己的祖籍是在山東,150年前祖輩為生活所迫離開家鄉到吉林謀生,今天他們又回到了老家非常激動,這既了了祖輩想回家看看的愿望,也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根。
祖輩一直操山東口音
前來尋根的闖關東后人中,滿頭銀發的李太希已經81歲高齡,是年齡最大的一位。聽說兒孫找到了山東老家的祖籍地,李太希堅持要和他們一起來。“這是找到根了,高興!”李太希走進村委大門后,就緊緊握住村里老人的手不肯放開,回家的喜悅寫在了臉上。
如今,在吉林省德惠縣朝陽鄉李家粉坊村還有李太希爺爺的墳,這也是他們可考的先輩們最早離家的見證。李太希說,他聽爺爺說,當年因為老家鬧海潮,生活難以維系,爺爺一家人前往吉林闖關東,并在德惠縣朝陽鄉落戶下來。在朝陽鄉定居之后,靠制作粉條的手藝生活條件逐漸改善,族人們在此繁衍生息,形成了后來的李家粉坊村。
“爺爺在東北生活多年,不到50歲時去世了,但我印象當中他一直是一口山東口音。”李太希說,F在,李太希膝下有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,和他一起來認祖的還有三個兒子、三個兒媳及三個孫子。
“我是‘太’字輩,你是‘永’字輩,你得叫我叫叔。”在村委辦公室里,81歲的李太希和廒里村89歲的李香年拉著手聊得熱火朝天。
認祖隊伍中老少皆有
廒里村建村近500年,繁衍至今村里有274戶、864口人,村里村民90%以上姓李。村民李香金告訴記者,村里現存最早的族譜是100多年以前的,在它的基礎上,他又經過完善補充,歷經三年時間完成了現在的新族譜。吉林的李氏家族來尋根,李香金向李太希贈送了一本族譜。拿到贈送的族譜,李太希一直抱在懷里,他告訴記者,可算是找到根了,以后給后輩起名字也有根據了。
在村里的村廟前,一行人恭恭敬敬地進行了祭拜,之后又來到村里墓地鞠躬。
李香山說,孩子在山東上學,通過同學打聽昌邑李姓比較多的地方,后來打聽到了廒里村。在獲知祖籍是在現在的昌邑市下營鎮廒里村后,他們非常激動,就立即聯系了村支部書記李香華。半個月前,廒里村經常在外做生意的李建彬到秦皇島進行了確認,并邀請他們回老家看看。
“來自德惠、榆林、秦皇島等地的從吉林李氏家族繁衍的后代都爭相要到老家來看看。”4月29日,他們一行開車從德惠縣出發,抵達秦皇島后休息一晚上,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昌邑。5月1日早上,他們一行36人終于回到了夢中的老家。
李香波告訴記者,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妻女和兒子李瑞瑤,之所以帶著兒子和女兒一起來,就是要一起看一看自己的先輩們生活過的地方,讓年輕一代了解家族的歷史。
24歲的李瑞瑤看過電視劇《闖關東》,卻并不知道自己的先輩們也是當年闖關東的經歷者。這次跟著父母一起來昌邑,既結識了一些親友,也讓自己找到了歸屬感。
文/圖 記者 李東杰 周曉晴
編輯:林峰


相關新聞推薦
- 花3000元買清潔劑 藍天家政騙局
- 濰坊市2013年度政工職稱考試報名開始
- 《濰有好聲音》戰火重燃 奎文隊險勝壽光
- 五一小長假 濰坊天氣真不錯
- 高速路飛來鐵塊擊中客車 “濰坊好司機”強忍劇痛勇救37名乘客 網友盛贊
- 安丘青云山路口驚現36個攝像頭 交警稱“這事不歸我們管”
- 昌樂縣人民醫院:廣告橫飛
- 濰坊市一位市民散布H7N9禽流感謠言 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3日
- “中國第一巨幅”300米巨卷畫作《錦繡山河》亮相文展會
- 泥塑作品《老濰縣沙灘大集》還原30年代風貌 引發濰坊市民懷舊爭論
- 2013年濰坊社會保險繳費標準出臺 各標準漲幅超一成
- 濰坊長安醫院割包皮 逼手術中的病人補錢
- 梨花節賞梨花 聽大戲吃水餃
- 中國人壽業務員違規推銷產品:收益比銀行利率高
- 臨朐小伙賣電給國家 并網售電第一天賣了三度電